新能源|应用场景在哪里?
新型储能的定义 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新型储能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正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截至今年 6 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 21.59 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 59.2%—— 当风电、光伏正式扛起中国电力供应的 “半壁江山”,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如何驯服这些 “靠天吃饭” 的清洁能源?数据给出了答案:2024 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 42.5GW,同比翻倍增长,在甘肃酒泉、青海塔拉滩等新能源基地,储能系统正像 “电力管家” 一样,化解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难题,成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 “必选项”。 近年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接近全国总装机的六成。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新能源发电呈现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征,电力支撑能力与常规电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发电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影响,亟需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规模化支撑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压力。 新型储能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并提供调峰、调频、黑启动等服务,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铅酸(炭)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和热能式储能等。新型储能可改变电力系统传统即发即用方式。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多样、选址灵活、响应速度快。随着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逐渐下降,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成为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的有效方式。 新型储能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储能、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等模式,通过与储热、储气和储氢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实现日内、日以上、跨季节等不同时间的平衡调节,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调节和存储需求,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技术路线多元,分类方法多样。根据储能过程中能量存储载体的类型不同,可将新型储能分为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能式储能等多种形式。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多元,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铅酸(炭)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种形式,并不断涌现出金属空气电池储能、钠硫电池储能、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等多种新路线;机械储能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可划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类。 电源侧储能包括新能源发电配置储能、传统燃煤机组配置储能等场景,主要作用是提供一次调频,消除小幅度、短时间的功率波动,平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出力,提高燃煤机组调频性能等。 电网侧储能主要从电网调峰、提高新能源消纳、缓解电网阻塞、应对突发的系统扰动等方面提供电力支撑,提高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用户侧储能的作用是削峰填谷,提高系统设备利用率,降低用能成本,提升用户用能质量,提高用户侧需求响应能力。 技术迭代:从 “能用” 到 “好用”,成本下降改写市场规则 “以前觉得储能是‘奢侈品’,现在峰谷套利 3 年就能回本。” 广东东莞某电子产业园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新型储能的关键变化:技术迭代正加速降低成本,让储能从 “可选配置” 变成 “经济之选”。 多元技术路线破解 “成本魔咒” 在工商业领域,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为新宠。宁德时代推出的钠电储能产品,原材料成本比锂电池低 30%,在东莞、苏州等地的电子厂应用中,度电存储成本降至 0.3 元以下。而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储能系统,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相同容量下设备重量减少一半,让家庭储能系统从 “笨重的柜子” 变成 “可移动的电源”,江苏户用光储市场今年销量同比增长 200%。 长时储能打开 “跨季调节” 空间 针对西北冬季风电丰富、夏季光伏充足的特点,长时储能技术正突破 “单日调节” 局限。甘肃酒泉的 30 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将电网低谷时的电能转化为高压空气存储在地下洞穴,需要时通过涡轮发电释放,系统效率突破 60%,可实现连续 72 小时供电,年调峰电量达 4.8 亿度,相当于为 100 万用户提供冬季供暖电力。 混合技术提升 “综合性价比” 云南麻栗坡 100MW 共享储能电站的 “磷酸铁锂 + 全钒液流” 混合模式,成为技术组合的典范:磷酸铁锂负责短时高频调节(如应对 1 小时内的出力波动),全钒液流电池承担长时储能(如存储 6-8 小时的多余电能),两种技术互补后,系统综合成本下降 15%,而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 25%,年均减少弃电损失超 2000 万元。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型储能产业链。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较为完备,关键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液流电池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主的液流电池产业链,其他液流电池技术路线的产业链也在加快形成。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处于与国外并跑并小幅领先国外的水平,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长板产业环节。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支持政策日益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新型储能行业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随着新型储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迅猛势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翻番。2024年,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年底增长超过130%,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同时,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为2.3小时,较2023年年底增加约0.2小时,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1.59 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国能源转型的 “上半场成绩单”;而新型储能的快速成长,正是确保 “下半场” 走稳走快的关键。从青海塔拉滩的 “蓝色海洋” 到东莞产业园的 “峰谷套利”,从西藏牧区的 “光明保障” 到深圳街头的 “移动储能”,储能已不再是技术试验,而是支撑风电、光伏稳定并网的 “刚需设施”。 当风电的 “翅膀” 遇上储能的 “缓冲垫”,当光伏的 “阳光” 遇上储能的 “储存罐”,中国能源转型才能真正告别 “靠天吃饭”,走向 “可控可调”。在双碳目标的赛道上,新型储能不仅是 “稳定器”,更是 “加速器”—— 它让每一度清洁电力都不被浪费,让每一个偏远角落都能用上绿色能源,最终拼成中国能源绿色未来的完整图景。








同类文章排行
-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重要窗口期
- 关于矿用整流柜的使用环境
- 整流柜有哪些外形特征?
- 关于高频开关电源发展的四大趋势
-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完善绿色电力
- 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 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妙用:你知道多少?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 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中外对话:氢能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
- 中国氢能产业具备10万亿规模潜力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微信咨询